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详细内容
广西明年起施行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来源:法制网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2日作者:
广西明年起施行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越权审批造成生态破坏将被问责


  “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百里漓江是广西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桂林旅游名城的黄金水道和世界知名旅游品牌。近日出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给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贴上了一道“护身符”。尤其是条例明确把保护漓江生态纳入考核,对漓江生态环境保护不力或越权审批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将被行政问责。

  数十种行为被明令禁止

  河道内挖沙、水质污染、网箱养鱼、植被侵蚀、过度开发旅游餐饮……近年来,由于各种人为活动的破坏,美丽的漓江背后透着忧伤。条例明确规定了数十种禁止行为,涵盖了可能对漓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行为,为漓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保护。

  其中,针对植被保护,在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禁止非法采伐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林、风景林和珍贵林木。在漓江源头自然保护区,禁止砍伐、捕捞、开矿、采石、挖沙等行为。

  针对水资源保护,禁止在规定范围开垦种植农作物,禁止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直接排入河流等。

  针对自然景观保护,禁止在漓江风景名胜区内从事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地形、地貌、植被和景观的活动;禁止与自然景观不相协调的建设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毁损、刻画风景名胜区的植被或者砍伐风景林木,漓江干流河道管理范围两侧一百米以内不得新建、扩建建筑物,在漓江风景名胜区河道管理范围两侧可视范围以内不得新建、扩建建筑物;在漓江干流、主要支流、源头、水库保护范围内的水体,禁止网箱养殖以及可能造成水域污染的其他规模养殖等。

  条例还对漓江风景、洲岛、溶洞、田园风光、古民居等方面的管理进行了规范,突出了桂林的山水自然景观特色保护。

  漓江沿岸餐饮经营受限

  一位桂林籍的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初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曾提出,漓江美,美在其自然的山水风光,如果不顾其自然美,进行与漓江自然风光不协调的开发建设,将会破坏风景资源,最终得不偿失。这位代表认为,保护漓江应当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条例在论证过程中,也有专家学者提出,旅游业的发展应当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为此,条例规定,漓江流域发展旅游业应当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前提,旅游景点、线路、项目的确定,应当符合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条例还对漓江沿岸餐饮进行了限制。规定要合理规划漓江沿岸餐饮项目布局,在当地政府划定的重点保护河段河堤、河滩、洲岛禁止经营餐饮、自助烧烤和野炊。同时还禁止在漓江流域生产、销售和在经营中使用一次性发泡餐盒、不可降解塑料袋等物品。

  徒步漓江一直受众多“驴友”青睐,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生态环境。条例也作出了规范:漓江干流杨堤至兴坪河段沿岸应当限制并规范开发徒步旅游线路和项目。

  对当地居民启动补偿机制

  据了解,目前漓江生态补偿仅是对生态林的补偿,没有对经济发展限制的补偿。现实中,为了保护漓江生态环境,漓江沿岸诸如砍伐、捕捞、放牧等行为都被禁止了,沿岸乡镇及百姓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受到诸多约束,“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怎样才能合理规划沿江居民生产生活,使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当地居民受益相结合?

  对此,条例规定自治区建立漓江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自治区和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发展有益于生态环境的各类产业,不断改善漓江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应当帮助解决就业或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此外,自治区设立漓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安排并落实漓江生态环境保护资金,这些措施给保护漓江流域提供了资金保障。

  启动绩效考核行政问责

  条例明确规定,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桂林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履行保护监督检查职责。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漓江流域市、县、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将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纳入绩效考核。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漓江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的,或者越权审批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实行行政问责。

  条例还加大了行政执法力度,对漓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禁止行为,一一对应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例如:对在重点保护河段河堤、河滩、洲岛经营餐饮的;违规使用电鱼、炸鱼等方法进行捕捞的;在漓江流域生产、销售和在经营中使用一次性发泡餐盒、不可降解塑料袋等物品的,不仅最高可处以1万元的罚款,除将被没收物品和违法所得之外,还要采取补救措施。

  此外,在漓江风景名胜区内从事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地形、地貌、植被和景观活动的,将被处以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对随意丢弃废弃物污染环境的行为,除采取补救措施外,还将被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